当前位置: 首页 > 聚焦 >

砚边随笔(附周矩敏作品)

2023-09-09 10:58:36 来源: 个人图书馆-百科艺术

●写生画切忌把极目所见的客观事物再现出来,要“师造化、师心源”,要有主观的选择,尽量体现出画家的艺术个性。一位成熟的画家不能在写生时套用课堂作业的技法。

●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、独特性,包括画面感觉和绘画技巧,尽量避免自己老一套的程式化作业。作品如果有规律可循,可以复制。但可复制的都不是一流作品,只能算是工艺品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周矩敏作品

●写意花鸟画最宜抒发个人情怀和笔墨功夫。它涉及线形、线质、线态,是个人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。“画如其人”,八大山人一幅简笔花鸟画就把他对世态炎凉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●写意花鸟难画鸟,特别是表现飞鸟的姿态更是不易。如果没有娴熟的笔墨技巧,很可能只求形似而难以达到神似。用活墨无死笔,将水墨把控在“失控”与“可控”的边缘才会出奇效,才能充分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和灵性。

周矩敏作品

●求画面轻松是画界的一种共识。“松”有两种解释:一是指绘画技巧轻松,二是指造型轻松。前者是“技”,后者是“道”,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完美了。

●中国的线描带有程式化符号,不像西洋画求空间维度,因此线的排列顺序、方向感、节奏感都带有装饰性。许多人一提装饰性就不由自主地往工艺画上靠,嫌“俗”,殊不知古代的人物画全带有装饰元素,敦煌壁画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

周矩敏作品

●画家的风格不是追求来的,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。风格一旦形成就容易结壳,想再次突破谈何容易?因此,你的擅长就可能成为你的障碍。比如你擅画人物,那就尝试画些花鸟、山水,写写书法,艺术养分越杂,垒成的基石越宽,你的空间高度才会更大更高。

●追求绘画技法的“熟”要穷尽半生之力,再从熟练中进入“生”又要耗尽半生精力。一进一出,艺术人生就走完了。

周矩敏作品

●“史论”,学史就是为论,论无观点,史也白学了。傅雷之所以被艺术界记住,就是他不避讳世俗所见,谈事论艺能讲出自己的观点。

●中国画本质上就是写意性绘画,从哲学层面来看,这话没毛病。写意精神是一个抽象概念,这和物理层面上存在的工笔与写意形式是两码事。有时候妄议约定俗成的观念,等于空耗知识资源,没有实际意义。

砚边随笔(二)

●中国画的笔墨具有丰富的精神性,这种可见可悟的状态却不可言状。书画表现出来的“味道”是视觉之“味”,只能品无法言,孰高孰低就是从“味道”中品鉴出来的。

●用中国画手段去表现外国风情有点像红茶里加奶做出来的“奶茶”,虽然是两个品种,只要调和适当,也可以成为好“饮品”。掺入奶的茶还是要保持茶的口味,否则偏奶(西画)偏茶(中国画)都不是个味儿。画中景、心中味,自己要把握好。

周矩敏作品

周矩敏作品

●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座高峰,但奇怪的是凡学黄宾虹山水画的却无一成才。究其原因,众人都在学黄的“技”却忽视了黄的“道”。计较于笔墨技巧——干、湿、浓、淡、枯、疾、涩等变化的人,大多不成气候,反而以道入技、依靠中锋之变化而成大家者居多,八大、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……皆如此。

●绘画技法越繁缛越没有难度,越简单越有难度。凡是借复杂的制作技巧来丰富画面效果的,只能算是“工匠”精神;用技的丰富来掩饰精神的单薄,艺术生命力就难以旺盛。当然,用复杂的技巧能呈现出单纯的画面,那就是高手了。

●随着AI技术的应用,许多以写实为主的名家作画风格被科技手段所复制。现在只要输入相关数据就可以作二次性、三次性再创作,这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。科技与人竞争,谁会赢?如何创作出无规律可循的图式语言、模糊建立数据边界,成为捍卫艺术成果至关重要的手段。人机合作是技术,“人文情怀”还是要以人为本的。

周矩敏作品

周矩敏作品

●如今,传统绘画和当代艺术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,各玩各的圈子,好像两种艺术是两条岔道上的火车,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进,永远无法并轨。其作者群和观众群也泾渭分明,展厅、画廊、收藏圈就是分水岭。但也有例外,故宫举办院藏古画展览时,蜂拥而至的参观者中有老者但更多的是年轻人,他们很当代。艺术分传统与当代?这是个伪命题。观念决定存在价值。

●从艺术本体角度看,艺术创作是私人行为,拿起笔来求个性,这是常识。既然艺术讲个性,就涉及艺术批评方面的问题。我们通常有一个习惯:专家们喜欢让别人依照自己的经验去改画,结果集众多专家意见,画家初现的一点艺术个性被共性磨平了。这样的尴尬现在已成为一种常态。特别是给有艺术天赋的后生们提意见,我认为采取“无为而治”比“好为人师”更具积极意义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太平洋动漫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   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